印度海军总长乔什(D.K.Joshi)表示,北京日益增强的海军力量是“最最主要的忧虑”,并承诺印度海军将支持印度国家能源公司在东海展开石油勘探活动。乔什在12月3日出席一次新闻发布会时对记者说,中国提升其海军军力的行动“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正在不断评估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变化。
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周三(5日)表示,美国正在寻求中国解释于上周宣布的东海临检规定。中国这一规定的目的以及所适用的范围都不清晰,需要加以澄清。美国方面还希望了解中国海南省政府和海事执法各机构将如何解读这些规定。中国的措施将是对国际社会的“直接威胁”。
针对中国海南省上月底通过的修订版《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菲律宾外交部和媒体近日连续表示强烈不满,指责中方此举令东海紧张局势升级。菲律宾外交部网站发表声明称,如果相关报道是准确的,中国对非法进入海南省管辖海域的外国船舶进行检查的计划将严重违反《东海各方行为宣言》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国际法。
在美国总统选举之前的10月下旬,美国一批超党派的外交和安保高官访问了东京和北京。他们此行或许是为了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不论谁担任总统,美国的东亚政策都不会改变”。对美国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约瑟夫·奈就是其中的一员。约瑟夫·奈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本刊记者清他就目前的东亚局势发表了看法。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2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与尴尬的拥抱 如今,奥巴马要转向更困难的事:与中国新领导层接触并把(对华贸易的)言辞落实到政策上。鉴于美国经济疲弱,大选前紧盯有害的中国贸易行为可以理解。但中国既非敌人亦非朋友。
日本《外交学者》11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向伊拉克寻求石油。渴求能源的中国近年来斥巨资收购加拿大油田、依赖伊朗和苏丹等国石油推动经济增长,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北京对另一个石油主产国与日俱增的兴趣却几乎没引起注意。作为伊拉克的主要伙伴及其丰富能源的最大受益者,中国(而非西方)同伊的关系如今被称为B&B(北京和巴格达)贸易轴心。若按目前趋势发展,这个中东国家有望成为下一个“石油超级大国”。
日本报纸《每日新闻》周一刊登了独家采访上周刚获正式任命的驻华大使木寺昌人的记录。他强调:无论如何尖阁诸岛一直是日本实际统治,中国是从某个时间开始主张主权,这个历史过程说明尖阁诸岛问题困难,两国关系很难,经常找不到等分线。日本必须很好地关注中国新领导层是不是已决定了今后姿态、是不是必然推进有害对日关系的形式。
12月3日下午在河内,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吴春历上将会见了由中国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柴绍良中将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边防部队代表团。双方回顾了越中两国军队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些年来,两军友好团结关系不断巩固和向前发展。两军边防部队共同开展了联合巡逻、业务交流、文化交流等多项合作活动,为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菲律宾批评中国扩大海警权限,进一步加剧东海(越南:Bien Dong; 中国:南海)紧张局势。菲律宾敦促中国“立即澄清”有关授权中国海警在东海对船舶进行登船检查的计划。中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台湾和印尼在东海都有相互冲突的领土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