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事件中,中国军舰从“考彭斯”号船头前方穿过,以一箭之遥避免了撞船事故。“考彭斯”号此前一直在帮助开展对菲律宾的台风救援工作,这次事件发生时,该舰被派往中国航母海试地点附近开展观察活动。

 

对此,美国五角大楼和正在访华的美国副总统乔·拜登均表态称,强烈反对这种“挑衅”行为,并呼吁中国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以及危机预防机制,以便在未来避免误会及防止出现可能的事态升级。

 

随着更多中国将更多兵力部署于中国境外,与美军巡逻队及军事部署近距离接触,中美双方在海上和空中越来越频繁地遇到这种千钧一发的局面。然而,中国并不愿意加入旨在规避此类事故、确定“交通规则”的相关协议。中国也迟迟不愿建立危机对话机制,以应对两舰舰长发生误会的可能情况。这是为什么?

 

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是自信心方面的原因。中国明白,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在军事能力和实战经验方面仍然是全球最强的。中国希望避免暴露自身弱点——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的可能情况下。

 

其次,中美双方在终极目标上存在分歧。在中国看来,这类机制无异于向超速惯犯提供安全带。中国希望美国避免在如此接近中国边境的地点开展军事行动、并减少军事部署,而不希望让美国确信出事后能和平解决。

 

此外,双方对主权的解释也不同。中国担心,即使是有关军事行动的小范围协议,也会损害中国关于所谓 “九段线”合法性的主张。这条存在争议的国界线将东海大部分区域划归中国。

 

还有一个因素是全球视角方面的问题。美国所要求的那种军事行动协议带有冷战色彩。中国政府在公开外交上则努力避免让美国感到中国是与之相对的全球另一极,就像过去的苏联。

 

最后,中美追求威慑力的方式完全不同。美方经常通过展示令人叹服的军事能力,在潜在对手及竞争者心中引发恐惧感,即“震慑”策略。而在中方看来,对他国产生威慑力、或让他国产生怀疑(后者或许更好)的方法,不是通过公开展示实力,而是通过让他国吃不准自己的意图。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他国与中国军队的军事联系越不密切、对解放军越不了解,中国的威慑力就越大。

 

结果就导致,在应对军事行动中的意外相遇时,中美两国有完全不同的战略文化和目标,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模式将非常困难。然而,它们必须找到这一模式,全球的稳定有赖于双方避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