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珠港海域展开军演的中美两国海军,具有怎样的军事价值?又有怎样的军事局限?对于中美关系,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很是巧合,我在 六年前,在中美海军展开第一次搜救演习不久,访问了当时担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亚太部主席的柏拉格教授(Prof. Jonathan Pollack),就中美军演和中美关系作了详尽的深度探讨,文章发表在2007年中香港的《中国评论》上,题为《专访柏拉格:美中海军合作的战略意义以 及最近任务》。

 

时隔七年,这一次珍珠港中美海军军演有何不同,根本性不同是:

 

一、在近年来东海问题争议不休,钓鱼岛争执不 休,美日韩军演频繁,美国又积极展开和新加坡、泰国、蒙古、菲律宾等中国周边国家军演和军事合作之后,中美海军在美国的重要军事战略海域,展开搜救演习。 搜救,在和平时期,多为搜救遭受事故的平民,但在战时,搜救同样通用,则会是搜救两军的落水官兵。

 

二、这场军演是在8月24日中国第14次护航编队与美国海军“梅森”号导弹驱逐舰,由美方指挥,首次在亚丁湾展开了反海盗的实弹演习的军演之后开展。两次演习时间密度强,这次珍珠港海域演习,双方合作意愿良好,美方接待热情。

 

三、最近,中方高级军事领导人访问美国,参观美国核潜舰和核子动力航母,高层交流达到新的领域和新的水准,增强了互信。

 

四、它是在习近平首次作为军委主席和国家主席访美,在安伯纳庄园与奥巴马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的一步安全领域的带有推动互信的务实合作。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这场军演的最本质的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在于,正如6年前我指出的,“美中增加军事合作,进行演习,证明美中军事关系的 重要,保障太平洋的安全,保障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也可以直接和间接保障太平洋两岸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柏拉格博士所指出的“搜索救援,这是很初始的演习,不能高估它的现实作用,但是,美中两国正在发现太平洋海域的重大利益,这些演习没有任何对于舰队和军事能力提升的涵义,但确有着双方开始体认共同的 利益,例如商品运输交通,未被发现的能源,等等,双方海军认识到合作的开端,是保障双方在太平洋海域的重大利益,这是美中海上安全合作的开始。”


 

但是,客观地说,两军军事合作仍有很大障碍。根据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未来两军发展主要取决 于加强合作以及管控分歧,提升军事合作仍有三大障碍——美国对台军售、美军机军舰抵近中国在东中国海东海侦察、美国国内法限制两军未来发展。中美军演的军事能力的提升除了美国军售台湾之外,另两大障碍是:一是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案》和《迪莱修正案》,共有12个方面的规定,禁止美中军演中,帮助中国人民解 放军提升军事技术能力和战斗力。其二,美国海空军至今对中国沿海的高强度大范围的侦察活动,频繁度大大超过美军对前苏联的侦察活动。

 

目前,美国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重点军力部署仍然是环绕中国周边,展开重返亚太的总的战略态势。美国与中国周边几乎所有国家积极的军事和安全合 作,质和量都增长迅速。面对这一现实,这一次友好的非军事的搜救军事演习,也可以看成是美方的一种平衡战略的采用,避免中美军事冲突的努力。

 

目前,美国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重点军力部署仍然是环绕中国周边,展开重返亚太的总的战略态势。美国与中国周边几乎所有国家积极的军事和安全合作,质和量都 增长迅速。面对这一现实,这一次友好的非军事的搜救军事演习,也可以看成是美方的一种平衡战略的采用,避免中美军事冲突的努力。

 

历史永远是在矛盾中发展,中国参加美国2014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似乎又是中美军事合作的亮点。但是,质疑仍然有其份量:单单一个中国海军编队,陷入的几乎全是美国为首的盟军的军舰群之中,是合作中的孤独,还是更加透明的腹背受敌的军力显示?

 

当然,令人乐观的重要因素在于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习近平奥巴马之间,和平而有智慧地处理中美种种纠纷矛盾和摩擦。中美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诸多 问题,考验中美领导人的处理能力,考验他们能否掌握美中关系大方向。正如柏拉格在六年前讲到的:“中美不为枝节问题和突发事故所影响。中美关系质量在提 升,这个质量,就是美中经济合作联系的巨大幅度和容量,质量就是对美中双方处理合作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的一种衡量,质量也就意味着美中关系的系统的成熟和 处理能力的日益强大。我所说的质量,最重要的,指的就是美中两国领导人知道美中关的重要性;就是双方知道赞同的和不赞同的方面,知道彼此需要努力的方向,共同修正错误,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美中关系。 ”

 

因此,从中美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的意义上,从习近平和奥巴马彼此良性互动的角度,这一次珍珠港中美海军军演的军事合作,呈现了中美两国良知和理性的力量,在太平洋上闪耀。

 

本文作者为视频节目《汤本看天下》主持人(凤凰网、凤凰卫视视频、央视网、中国网媒网、优酷网、土豆网、搜狐网),曾为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媒:中国面临的下一个大挑战是供应匮乏

 

美国《大西洋月刊》9月2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下一个大挑战:供应匮乏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增长是成功故事。“美国的20世纪正被中国的21世纪替代”已成人们熟知的话。众多评论家表示全世界应为其再次以“中央王国”为中心而未雨绸缪。这些评论已不新鲜,却鲜有人停下来问“那又怎样?”中国持续崛起真的应激发交替出现的焦虑和喝彩吗?诚然,中国几乎必然成为顶尖经济强国,但看似矛盾的是,这种成就并不足以支撑其实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看法。

 

中国追赶世界其他部分的速度令许多人惊讶。但增速已不再是这个国家的当务之急。有关中国前景的持久“牛熊”之争忽视了一些更基本的现实。

 

自转变为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已承受多次经济周期的剧烈影响,实际上它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具韧性。尽管如此,未来10年内,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崛起将既壮大又束缚它自己。这个时期,中国保持增长的能力将不再那么受关注。而界定中国的将是它向来无法摆脱的因素:供应匮乏。

 

透过这个棱镜能最清晰地观察伴随中国崛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约。经济领域的供应不足或许最显着。支撑中国辉煌增长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供给正日益紧张。无论是否有所准备,资源不足都将迫使中国艰难转变增长模式。随着迅猛发展的消费为国内生产施加新的压力,食品也会再次面临供应紧张。

 

未来10年内,社会领域的供应不足将使中国遭受同样甚或更多的制约。即便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依然匮乏。与简单的供给问题不同,此类供应不足是加剧社会不公的征兆。“精英”、“中产”和“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划分,已迥异于共产主义“太平盛世”的二元化社会。就物质生活水平而言,以上三种群体的大多数成员都要好于计划经济即将结束的1978年。但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和享用的不公分配,会令全面福利的总体改善黯然失色。此外,人口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在劳动力未来供给无着落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仍在扩大,令人们对供应不足更感焦虑。

 

与之类似的是,即便中国正快速向经济领导权进军,政治和机制化方面的缺失也将阻碍其提升全球地位。缺乏个人自由和令人信服的价值观,将束缚中国的进步并侵蚀政府斥巨资打造形象的努力。当然,如今中国民众在许多方面都比以往更自由。主流民众并不相信政府是“民治”的,但渴望是“民享”的。未来10年,北京需要对经济和政治生态环境进行必要改革,以防止局限性压倒其抱负。

 

作者威廉·亚当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