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海洋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落后挨打。”(注文王曙光:《认清形势不辱使命,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海洋世纪》,国家海洋局网站:《海洋战略》。)中国是一个背陆面海的大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其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从秦汉的强盛、大唐的繁荣到明清的“海禁”和近代的海防危机以及现代的海洋权益争夺,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和海洋开发的深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濒海大国,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战略目标,就必须抛弃传统的“重陆轻海”的观念,关注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

  位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各海区是中国整体地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是中国走向远洋、拓展海洋权益的必经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制定正确的地缘战略,经略周边海域,维护并拓展海洋权益,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安全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周边海域的海洋地理环境

    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和东海等海区,它们和台湾东侧的部分西太平洋海区一起组成了中国周边海域。从地理上看,这一海域的各海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由渤海、黄海、东海组成的北部海域,以东海为主的南部海域和台湾东侧的西太平洋海域。鉴于台湾岛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地理位置特殊,且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而,本文将它们与台湾以东的部分西太平洋海区划在一起,共同组成中国周边海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台海海域。

  在这三个部分中,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具有明显的半封闭特征,其外侧分别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所环绕,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对隔开,“只有通过朝鲜海峡、琉球群岛诸水道、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才能进入日本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注文:沈伟烈、陆俊元主编:《中国国家安全地理》,时事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62页。)至于台海海域,由于它直接面对太平洋,是中国周边海域中惟一直接面对大洋的一个海域,因而通常被认为与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不同,是一个开放性海域。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大一些,就会发现这一海域面对的只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台湾以东约1200海里处,由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等组成的第二岛链将这一海域与太平洋其他部分分隔开来。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台海海域也是一个半封闭海域,只不过相对于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来说,其战略回旋空间要大一些,半封闭性要弱一些。总之,半封闭性是中国周边海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对其周边各国特别是中国有重要影响,是中国在制定海洋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中国周边海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周边海域介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是二者的连接地带。因而,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这一海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这一海域是西太平洋地区许多重要海空航线的必经之地,是世界海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一方面,它为周边各国特别是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往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东亚地区与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开展海上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经过这一海域连接东亚与中东产油国的航线对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这些国家的“海上生命线”。一旦这条航线被切断,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将受到致命威胁。 “因此,该海域平时影响到东亚各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战时关系到国家的胜败和安危。”(注文:林祖玲、吴飞:《中国海洋战略与西太航线》,载《环球时报》2002年9月9日。)正是基于这一点,东亚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海域的畅通和安全,日本政府更是提出了“保护1000海里海上航线安全”的口号。此外,作为美国海上军事调遣和对远东地区驻军进行补给的重要通道,这一海域也是美国高度关注的重要地区,美国宣布要控制的16条海上要道中,有四条在这一海域或其附近(注文:《青岛日报》2001年7月20日。)。确保美国能够自由利用这一海域一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其次,作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这一海域也是位于远东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亚大陆东部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利益交汇之处。根据斯拜克曼的“谁统治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统治世界的命运”的论断(注文:〔英国〕杰弗里·帕克着,李亦鸣等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133页。),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只要控制了这一海域所在的“边缘地带”,就可在欧亚大陆东部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不但能够掌控远东地区的国际局势,而且可影响整个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一点,冷战期间,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对抗的同时,在这一地区也形成严重对峙。美国还直接卷入了该地区的两场局部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对峙的消失,该地区的国际局势也得到缓和,但美国出于控制欧亚大陆、确立全球霸权的战略考虑,继续保持它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不断加强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对这一地区的国际事务有着重要影响,成为目前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外部势力。

  再次,这一海域还拥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海水动力和海洋空间资源,是其周边各国的资源宝库。据统计,这一海域拥有的生物资源达20278种,占世界海洋生物种类的25%以上。具有捕捞价值的海洋生物中,鱼类2500余种,头足类84种,对虾类90种,蟹类685种(注文:国土资源部网站:《国土资源概况》。)。发展海洋渔业、“耕牧海洋”已成为其周边各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仅中国大陆架海区的石油资源量就达150亿~2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中国石油天然气总量的20%和30%(注文:杨金森:《海洋事务面临的重大问题》,载国家海洋局网站:《海洋战略》。)。周边各海区中,东海特别是长沙地区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目前这一地区已探明的油气面积达72万多平方公里,总储量约600亿吨(注文: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17页。)。此外,这一海域还拥有约2100万吨的砂矿和近10.5亿千瓦的海洋能(注文: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363页。)。丰富的资源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它们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纷纷加强对这一海域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地区掀起了一股股开发海洋的浪潮。

  总之,中国周边海域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地缘战略棋手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地区。

 

    周边海域对中国地缘战略的价值

  作为中国整体地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海域的战略地位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这一海域将中国与周边大洋分隔开来,因而对中国而言,它既是沿海地区的重要屏障,也是海运的重要通道。首先,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屏障,控制这一海域对促进中国的安全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控制周边海域、扩大沿海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是中国的必然战略选择。其次,这一海域是中国南北之间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对缓解南北之间的陆路运输压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运输瓶颈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这一海域将中国与周边大洋分隔开来,因而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海上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

     当然,在国际关系当中,任何“屏障”和“通道”都是相对的。只有当这一海域的制海权掌握在中国手中时,它才是中国的重要屏障和通道,而一旦制海权为周边大国或外部势力特别是敌对国家所掌握,那么,不仅对中国的屏障和通道作用会大大减弱,甚至有可能成为敌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基地和入侵的通道。历史上,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掌握这一海域的制海权,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入侵。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中,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479次,入侵舰船1890多艘,兵力47万多人,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注文:杨金森:《关于把我国建设成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载国家海洋局网站:《海洋战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美国也是通过控制这一海域外侧第一岛链,掌握了中国周边海域的主导权,对中国实行严密的封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对中国国家安全也构成了巨大威胁。冷战后,尽管美国的军事封锁已不复存在,但美国仍然通过美日、美韩、美菲等双边军事同盟控制着第一岛链,并通过在这一地区的驻军对中国进行严密监视,防止中国走出近海,走向远洋,进而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由上可知,要真正发挥这一海域对中国的屏障和通道作用,就必须增强综合国力,突破第一岛链,实现对这一海域的完全控制。

  第二,作为中国周边的一个资源宝库,这一海域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在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尽管中国陆地资源比较丰富,但相对于日益增大的需求量来说,仅靠陆地资源已显得捉襟见肘。以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为例,1993年以前中国的石油出口大于进口,但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额逐年增大,“从1994年的290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7000万吨,上升了20多倍,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由1994年的1.9%上升到2000年的30%。”(注文: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和北非等地区。这些地区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破碎地带”,长期以来一直动荡不安,而且从这些地区到中国的石油运输主要依赖海运,以中国海军的现有实力难以有效确保这一重要航线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石油来源多元化就成为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一个必然选择。周边海域蕴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无疑使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油气来源地,这对减轻中国石油进口压力、提高经济安全系数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周边海域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所具有的地缘战略价值。这些价值也同样体现在组成周边海域的各部分之中,只是随各部分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具体情况如下:

  1. 北部海域

  这一海域西靠中国的华北和华东地区,北依朝鲜半岛,东部与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相邻,南临台湾海峡,并通过朝鲜海峡和琉球群岛诸水道与日本海和太平洋相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明显的半封闭特征使这一海域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屏护方面。这两个地区作为京畿要地和经济重心,均是中国战略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北部海域作为这两个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是其重要的海上屏障。如果这一海域为外敌所控制,则必将危及中国核心地区的安全,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甲午战争中,日本就是通过打败北洋水师,控制了这一海域,进而威胁京城的安全,迫使清政府割地求和。可见控制这一海域,发挥这一海域的屏障作用,对中国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这一海域的半封闭特征使其对中国有重要的屏护作用,但这一特征同样也对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海域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处于韩国日本的控制之下,而这两国又均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盟友。出于掌控东北亚、防范中国和俄罗斯的需要,美国在这两个国家共有近10万驻军,控制这一海域与太平洋之间的战略水道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更是加大了对华遏制的一面,通过不断强化与韩日之间的同盟关系来牵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势力进入西太平洋,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从目前来看,这一海域的客观形势使其仅对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联系有重要意义,而对中国走出近海、走向远洋的步伐则构成较大制约,对海洋权益的拓展不甚有利。

  此外,从地区范围来看,这一海域既是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侧翼,也是俄罗斯朝鲜韩国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如果中国能控制这一海域,无疑将在东北亚地区占据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对维护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

2. 台海海域

  “在战略上,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重要因素。”(注文:〔美国〕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着,柯雄等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06页。)台海海域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其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与北部海域重在防御的战略价值不同,台海海域无论在战略防御方面还是在战略进取方面对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战略防御方面,这一海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外侧,既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海上屏障,也是整个沿海地区海防的关键所在,这一海域中的台湾岛被称为“东南之锁钥”和“腹地数省之屏障”。它“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与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就构成一条天然而有利的‘品’字阵的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中国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注文: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第203页。)而且,这一海域地处中国周边南北两大海域之间,其中的台湾海峡更是联系这两大海域的捷径,因而,控制这一海域对维护南北海域的贯通、确保南北海运的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一海域中的台湾岛作为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进取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对中国来说,第一岛链的战略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为过。如果能够控制这一岛链,则不但黄海、东海和东海将成为中国的内海,而且可凭第一岛链为依托前出太平洋,拓展海洋权益;相反,如果这一岛链掌握在外敌手中,则不但会将中国进出大洋的通道封死,而且还将严重威胁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这一点已为近代以来的历史所证明。因此,掌控第一岛链对中国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岛恰好位于第一岛链的中间地带和南部海域的北部出口,扼西太平洋海上航线要冲。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不但可以打破第一岛链对中国的“封锁”态势,为走向远洋、拓展海洋权益提供重要的前进基地,而且可以控制这一海域的重要航线,这对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增强对西太平洋地区国际局势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3. 南部海域

  如前所述,这一海域主要指南中国海海区。它背靠中国华南地区,向南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的纵深地带,东、西、南三面均为该地区的陆地和岛屿所包围,通过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沟通两洋的重要通道。因而,尽管这一海域与北部海域一样具有明显的半封闭特征,但与北部海域不同的是,这一海域的特殊位置使其对中国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战略进取方面,即它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通道。一方面它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与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交往的必经之地。如前所述,中东和北非是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目前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分别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6.2%和22.5%(注文: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而欧盟则是居日本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1年双边贸易总额达766.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409.1亿美元,进口357.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出口和进口总额的15.4%和14.7%(注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341、827页。)。总之,确保这一海域的安全和海上航线的畅通对中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一海域的战略价值还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南部海域是中国周边各海域中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海域,特别是其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在当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和进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海域的丰富资源所具有的战略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这一海域中,从北到南分布着中国的东沙群岛、海南岛、黄沙群岛、中沙群岛和长沙群岛等岛屿和岛礁,它们一方面构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海防前哨,扩大了这一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对这一地区有重要的屏护作用;另一方面它们深入东南亚地区纵深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扼控东南亚国家相互往来的海上通道和瞰制沟通两洋重要航线的交通要冲。其中长沙群岛更是中国西出马六甲海峡、跃进印度洋的重要前进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控制这些岛屿和岛礁,掌握东海的制海权,不但可确保华南地区的安全,而且还可提高中国在东南亚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增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