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只部分正确,是建立在对美中关系狭隘的此消彼长的看法上。再平衡战略的确是对北京的战略挑战,但并非所有特征都损害中国利益。

 

首先,将该战略视为遏制中国的新形式并不准确。遏制一说与目前拓展中的复杂美中关系并不相符。诚然,两国有时剑拔弩张,不少美国人对中国崛起很纠结。但这些消极因素左右不了美中关系。更准确地说,华盛顿乐于勾勒中国的轨迹,而非遏制它。

 

实际上,中国崛起正是在美国引领的亚洲秩序下发生的。有人说该秩序是霸权主义的例证,若是这样,它看起来似乎威胁不大。毕竟,中国在这个架构内实现了经济繁荣。且在很多方面,中国明显从美国对亚洲事务的参与中受益匪浅。无论在美国提供技术和投资方面,还是华盛顿约束“台独”的角色上,北京都是受益者。

 

美国更积极介入亚洲,也让中国邻国更确信北京不会主宰地区地缘政治空间。“中国威胁论”将随之减少,北京将获取求之不得的合作机遇。

 

美国再平衡战略还对中国渐长的民族主义和反抗性外交起到抑制作用,会迫使北京在地区外交中更加谨慎,降低其误判和挑衅的可能。若结果是出现更有魅力、更温和的中国地区政策,这会在不经意间提高北京在亚洲的优势。

 

最后,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再平衡战略减少了日本成为正常军事力量的诱因。一个更强大的美国的存在,让日本保守势力难以为踏上军事化道路找托辞。而一个重新全副武装的日本会比再平衡战略令北京更加不

 

媒:中国西进令美鹰派失眠中美将全球争霸

 

日本《外交学者》10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向西转向。专家们谈论中国与日韩、东盟或印度的关系,几乎都会提及这些国家在做“两手准备”,以防未来对华交恶。中国也在做“两手准备”,却鲜受关注。最能体现这点的是北京的“西进”政策——这是中国自己的“欧亚转向”。

 

中国的地理条件不利,无法像美国那样自由出入海洋。向东进入太平洋,战略上中国处于并无坚定盟友的环境。但在对外政策和商业方面,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强大的“全天候”伙伴。经济上,中国西面可能不如东面那么发达,却有巨大战略价值,且会越来越重要。

 

北京的转向并非秘密,还给自己的欧亚战略起了颇为自信的名称“西进”,这可能让美国对华鹰派夜不能寐,除非意识到中国的西征步伐止于里海。学者认为“西进”战略反映出中国所处的复杂地区困境。随着华盛顿转向亚洲,美中关系愈加“零和”。北京认为华盛顿有一整套政策,通过军事联盟阻挠中国在东面崛起,并“破坏”它与东盟的关系。

 

 

支撑北京“西转”的是能源地缘政治。鉴于中国与东面邻国关系不太好,又依赖几乎完全无法控制的印度洋运输线,北京意识到通过陆路进口能源的条件要好得多。西进并非毫无摩擦。但中国以地区“友好邻邦”自居,也是地区国家急需的投资来源,因而中亚各国一直乐于认可北京的西进构想。中国对中亚的战略重视,地理上受到(北面)俄罗斯和(西南)巴基斯坦的夹辅。中苏伤口早已愈合,中俄战略上已汇合。中巴关系则是平衡西进的关键节点,北京将巴视为进入阿拉伯海的门户。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将大部分战略能量投向西、北诸邻,或优先发展陆权?多半不会。在全球范围,美中将上演太平洋霸主之争,为此北京会继续投入巨大精力,对海军进行现代化升级并发展与东亚周边的关系。解放军不是突然相信了陆权至上理论,西进主要是为降低能源供应风险。当然,一个对北京友好的中亚也是防止中国西部边陲不稳定的巨大屏障。最终,北京西进是对东亚事态发展及美国转向亚洲的战略反应——今后会继续对中国崛起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安尼特·潘德,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