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样东西令人吃惊。一是制定了一份相对具有指导性但语义含糊的说明性文件。二是在党的常规部门之外成立了一个设计和组织行动方案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文章认为,这份说明性文件使用的语言笼统而正式,要对其进行解读离不开之前几周透露出的信息,这些信息指明了未来几个月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基调和内容。这份公报勾勒了总体框架,指出了已经开启的进程的基本轮廓:加强市场、加强私有经济、减少政府干预、为投资创造便利条件、财政和金融改革等。由于计划中的改革需要考虑的方面过多,无法想像这份公报会提供一份详细的路线图。路线图将逐步显现,可能会用结构性措施代替那些形式主义的措施。

 

 

中国将不可阻挡地走向自由主义?文章称,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目前中国的火车头没有变,改变的是道路。中国1978年更换了火车头,用以经济建设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代替了意识形态。目前,这项计划仍在执行,但现在正在变更道路,目的是转变发展方式,保证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用最多20年到30年使广大民众享受到繁荣。这绝非易事。由于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所以其中会有试验,也会遭遇各种阻力、疑问和恐惧。

 

 

文章指出,最有可能的场景是,未来的改革将有助于确认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有助于保持连贯性尤其是金融领域的连贯性,对于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的需求也将随之不断增加。但同时,信心的恢复也将推动对自身道路的重新评估。这将是一场结果未知的试

 

 

日本政府声称中国外交姿态趋于软

 

 

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认为,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可见“中国的外交姿态正趋于软化”。这种观点在日本政府内逐渐增多,政府已开始致力于分析中国的动向。日方将关注中国在围绕钓鱼岛局势上的对日强硬态度是否有变化,根据中方态度,也考虑再次呼吁重启包括首脑会谈在内的高层对话。

 

 

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关注的是习近平10月下旬就周边外交发表讲话,其中提及“要坚持睦邻友好,重感情,常见面,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 该讲话发表于政治局七名常委一齐参加的以近邻外交为议题的特别座谈会上。正由于中国对于日中首脑会谈态度冷淡,日政府相关人士期待地称,“该重要讲话或许 是旨在与安倍政府改善关系的讯息”。

 

 

日本外务省官员指出:“这是中国领导人的、应被极为关注的发言。它可能是中方对日一味强硬战略已行不通,有意修正轨道。”外务报道官佐藤地在13日的记者会中强调:“日本将继续关注中国开展外交时,是否不仅在语言上,而且还落实在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