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7月6日文章,原题:对中国而言,一切绕着美国转。美国人与中国外交官员、学者和政策分析家或媒体会面时,很快会觉得对话似乎缺少什么。缺少的不是有关价值、机会或共同利益的陈词滥调,而是对中国更广泛关系的把握。最后,就像一名欧洲外交官曾指出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全都是围绕美国的。
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保持复杂而牢固的盟友关系和较为非正式的伙伴关系。而中国没有与任何亚洲国家建立深厚关系。中国的外交只盯着对美关系。其他一切外交关系都围绕对美关系。在中国看来,其他对外关系只是用于中国在东亚和其他地方增加影响力和抗衡美国。当然,这不是否认中国与一些国家也有功能性关系。中国与任何大国一样,需要别国的市场及原材料。
但即便考虑到贸易伙伴,中国学者和决策者似乎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关系放在从属于与美国政治竞争的次要位置。根据对中美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竞争的不同角色划分,这些外交关系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附庸关系,比如朝鲜和苏丹。它们依赖中国的关键援助和支持,同时也是直接反对美国利益的。所以它们是“最接近”美中竞争的,可吸引美国大量注意力。
第二类离美国的直接利益较远,是那些与中国发展特别亲密贸易伙伴关系的国家。显然,这里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但也有与美国竞争的因素。比如中国在非洲发展贸易关系。
政治主导的多边组织构成中国第三类外交关系。因为这些关系本质上是分散的,不太会像中国在双边甚至多边贸易关系中那样施加直接影响力,它们距离北京与华盛顿的竞争“最远”,但重要性越来越大。
中国发展的这三类关系都不是基于信任或某种真正的共同价值观。中国是从支撑中国相对美国地位的实用视角来发展这些关系的。这给美中关系带来复杂性。首先,它意味着北京会把美国在地区的任何政策,都解读为针对中国。其次,北京愿意在与华盛顿的博弈中使用小国当棋子,这就意味着总是会给地区或全球稳定设置障碍。最后,中国专注于美国是其军事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这样看来,那些想要中美发展基于信任的成熟工作关系的人可能会失望。中国可能会在不太重要的问题如海盗、气候变化等与美国合作。不过,除非中国不再透过美国看世界,否则它不太可能接受一种预示中美关系新时代到来的合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