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上述担忧包括三方面,一是抱怨美国航空公司将生产流程转移至中国,二是教中国公司如何制造更好的飞机,三是允许中国公司收购美国的航空公司。尽管中国的航空公司与诸如美国空中客车公司、美国波音公司以及巴西航空公司等知名巨头都拥有合作,同时还在不同的制造领域收购了许多小型的西方公司,但是一些分析人士仍然认为中国商用和军用飞机的海外市场并不宽阔。

 

 

美国智库“2049项目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罗杰-克里夫称,任何认为自己已经或是将会很快成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公司都不过是在自我麻痹,“谁会买他们的账?”

 

 

克里夫称,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都不会购买中国的武器,一些前苏联的成员国或许会对中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将会“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来阻止这种事情发生”。他认为,由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印度也不会购买中国的武器。所以,只有那些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伊朗和巴基斯坦才会从中国购买武器。

 

 

克里夫还称,暂且不论上述狭小的市场,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在大的市场上,购买者们有许多其他的选择,未必就买中国货。以巴西为例,如果它想要购买一架先进的而又不十分昂贵的战斗机,它的选择包括美国的F-16或F/A-18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俄罗斯的米格-31战斗机、瑞典的“鹰狮”战斗机以及中国的歼-10战斗机。

 

 

尽管中国被关在大的市场之外,但在狭小的市场里还面临着许多竞争,克里夫说道。

 

 

(原标题:美刊反驳“中国航空业威胁”:弱国才买中国战机)

 

 

媒:日本很强大已经做好了与中国长期斗争准备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文章,原题中国的海洋立场逐潮而变 中国在海洋争端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标志着其外交政策已发生重大改变,这不仅对中国邻国形成严重影响,也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担忧。

 

 

中国声称其外交政策具有连贯性,但经验表明,它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简言之,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原则和实践一直处于演进之中,这折射出中国的国内要务、挑战和考量,以及其他国家如何对待和接受中国政策的综合现实。

 

 

中国的评论已挑明相关含义。中国对接受中国主权声明的邻国和其他有关大国,承诺构建“双赢”的和平关系。而不接受的国家将遭受严厉的胁迫和威胁。中国曾成功利用胁迫和恐吓推进对东海某些争议领土的控制。

 

 

促使中国采取这种新强硬立场的因素,不仅包括中国精英和公众中与日俱增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还有中国军队、海防、渔政和石油勘探力量日益壮大的实力。今后几年,后者无疑将变得越来越强大,使中国更加坚定地利用胁迫手段在附近海域寻求推进。

 

 

日本很强大,美日安保同盟十分稳固并将更稳固。东京已使日本做好与中国进行更长期斗争的准备。在东南亚,为阻止中国的强势行为,有领土要求和没有领土要求的国家的广泛同盟正为在争议海域设立行动准则而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