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认为,由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决策过程可能会拖累政府旨在从煤炭业转移开来的最终目标。国有能源公司充当着中国能否走上政策路的风向标。然而,它们往往会保护自己的企业利益。这一事实有时导致数据并不能反映这个国家真正的市场活动。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煤炭业,使用错误的煤炭生产统计数据已是公开的秘密。原因很简单:政府主要从国有煤炭生产厂商那里收集数据,并没有获取小规模私人煤矿的生产数据。国有煤炭生产商有官方保护伞,而地方政府也有瞒报现象。他们有时候瞒报非法小煤矿主的大规模生产情况,以隐瞒税收。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涂建军说,中国中央政府有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消除煤炭产业乱象,否则,煤炭部门的“十二五”规划只会再次掉入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数字游戏陷阱。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说,地方政府没有采取措施主动根除一些非法的私人小煤矿,“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这些小煤炭公司有投资”。他还说,地方政府与小煤矿主的勾结破坏了北京方面为关闭低端煤炭公司而付出的努力。这些公司的运营通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文章认为,除了统计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国有能源企业的负责人在决策过程中有影响力。因为根据旧有的体制,国有企业负责人有两顶帽子——一顶是商人,另一顶是政府官员。由于仍然维持着这种错综复杂的结构,国有企业的高层拥有政策影响力,这使得负责处理能源问题的国家能源局面临一些严重挑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与资源小组博士生何钢说,政府内部的结构冲突使得国家能源局很难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目前,发改委管理投资,科技部重视技术开发,国土资源部解决资源管理问题。 文章称,除了结构混乱之外,国家能源局在进行决策时还无法掌控另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它无法影响能源价格,而这个局面是无法一夜之间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