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地缘政治;领土主权争端的历史依据和法律基础;威胁到地区稳定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冲突的若干建议。

 


俄罗斯外交部外交政策规划司司长亚历山大(Alexandr Tokovinin)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不使用武力方式,并在国际法,尤其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础上,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亚历山大强调,俄罗斯是一个亚欧国家,俄罗斯十分重视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俄罗斯希望与各伙伴共同建立亚洲信赖的安全架构。亚历山大认为, 当务之急是有关各方必须尽全力防止东海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越南已体现出支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呼吁有关各方建设包括“东海行为准则”在内的统一和具有更高法律约束力的解决争端路线图的建设性和一贯立场。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于今年 6月在第 12 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关于排除武力解决和为维护和平和建立互信等也受到会议的大力支持。

 

 

国际研究家强调,和平与稳定是在有关各方的努力和诚意的基础上建设的。因此,互信、互相让步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武力的承诺等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东海主权争端必须在平等、互相了解、互相尊重,遵守国际法,尤其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尊重国家主权和沿海国家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辖权等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关于解决东海问题的未来,专家认为,有关各方必须停止使形势更加复杂化的行为,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保持原状,恢复信心和研究制定新的议程,更好地满足各方立场,目前,应早日通过《东海行为准则》,绝对遵守所达成的协议和共

 

 

媒:越中海上共同开发为东海树样板

 

 

随着中国总理李克强对东南亚的访问结束,中国领导人新一波东南亚外交“攻势”进入尾声。外媒分析指,越中海上共同开发合作可以成为中国与一些国家为东海问题找出路的实际样板,并由此开启实质性解决东海问题的进程。

 

 

越中总理14日宣布两国成立海上共同开发工作组,并于年内阭坋陆金融三大领域合作工作组。从战略角度看,越中海上工作组成立,有力地回应了美国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政策。《华尔街日报》形容,这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开展的“魅力攻势”。史坦巴克指出,亚洲需要的是经济合作、共赢,而不是“21世纪的冷战”。

 

 

德国财经网把李克强访越称为“带来机遇的合作之旅”。报道说,越中两国全面战略合作将参照“3条主线”并进的方式:海上合作、消除岛屿摩擦、共同开发海上资源及加强贸易;越南则希望与经济大国─中国,加强交流、金融合作,以及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美国《侨报》指出,从亚太格局来说,目前存在两股力量:一是合力,二是分力。东海问题争议无疑是主要的分力。与中国存在东海问题争议的国家有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中国对于东海问题争议歷来主张应当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东海存在一些分歧,不会也不应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大局。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在习、李的规划中,中国影响东盟的利器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和贸易牌,“安全牌”也成为了争取中国—东盟关系新进展的北京新槓桿。习、李特别强调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政治和战略含义,尤其是北京建议同东盟谈判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北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东盟提供安全领域内的“再保证”。

 

 

美国《世界日报》指出,习近平出访期间不仅提升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的关系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更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北京愿意对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显然,北京正透过这些经贸利益对亚太地区国家“绑桩”。而李克强以“筷子理论”比喻各国关系,强调“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

 

 

RCEP获强有力推进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奥巴马缺席东亚峰会,使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得到了更强有力的推进。美国希望推动TPP,它佔全球贸易额的30%,涉及了环太平洋的12个国家,当中包括日本,但不包括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将TPP视为其第2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希望藉此改善国内就业状况,并视此为美国与亚洲经济间的“支点”,旨在抑制中国的崛起。

 

 

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前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师罗柏年(Patrick Low)说,TPP有“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RCEP和TPP这两项贸易协议之间存在“对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