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属多事之秋的中韩关系,近日又因苏岩礁问题掀起了一场外交风波。先是3月3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接受中国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海洋局所属海监船舶飞机巡航的范围,北起鸭绿江口、东至冲绳海槽,南达曾母暗沙,包括苏岩礁(韩国称为离于岛)、钓鱼岛、黄岩礁以及长沙群岛在内的中国全部管辖海域。此言一出,韩国方面的反应迅速而强烈。
  
3月1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召见中国驻韩大使,抗议中国巡航苏岩礁的说法。韩国总统李明博甚至也直接冲到前台,称如果韩中两国就专属经济区达成协议,苏岩礁“将自然而然地属于韩国”。一向善于跟风的韩国媒体更是不甘落后。韩国《朝鲜日报》头版的文章频富煽动性,称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对我国领土主张主权”。
  
面对韩国朝野的咄咄逼人,中方也不甘示弱。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态,更像是对李明博说法的一次隔空回应。刘为民表示,苏岩礁位于中韩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部分,其归属须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在此之前,双方都不应在该海域采取单方面行动。至此,多年来潜伏在水面以下的中韩领海争端正式浮出海面。笔者以为,以这次事件为标志,中韩领海争端已经拉开了序幕。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出现领海划界争端本不足奇。但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比较熟悉的是中日领土和领海争端,对中韩之间的此类争端知之甚少,好多人甚至不知道两国之间还有这么一档子事。而从政府层面来说,两国也都基于外交大局的考量,刻意淡化甚至遮敝这一分歧,没有因此酿成外交事件。这些因素包括,中韩是1992年才建交的,过去的20年是双边关系的成长期,双方都希望培养这一关系;朝鲜问题是中韩关系的重头戏,双方不想因此影响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中韩经贸往来增长迅速,成为化解双方争端的润滑剂。
  
虽然这些因素目前仍然存在,并仍将在缓和两国争端方面发挥作用,但随着两国关系的定型以及各自民族主义情绪的增涨,这些因素已不足以让双方再像过去那样,刻意回避领海划界分歧。
  
实际上,中韩之间的领海争议面积要比中日之间还要多。中韩在东海的争议面积为18万平方千米,中日之间则为16万平方千米。不仅如此,中韩还有黄海分歧,且面积多达6万平方千米之多。更令人惊愕的是,韩国民间还有觊觎中国大陆领土的声音。2007年1月31日,在中国长春举行的第六届亚冬会女子5000米短道速滑接力赛的颁奖台上,韩国运动员竟然打出了“白头山是韩国领​​土”的标语牌。这个“白头山”就是中国的长白山。虽然这是这些运动员的个人行为,但也说明韩国民间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而民间态度对政府立场是最具基础性影响的。
  
当然,与中日领土和领海之争相比,中韩之争相对来说要平和得多。这主要是双方没有历史宿怨,两国民间的心结不像中日之间那样深,而且政府间关系也要好得多。所以至少是在近年内,中韩之间应当不会因为领海划界争端酿成直接冲突。但对中方来说,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以苏岩礁为例,这个礁现在处于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而韩国控制这个礁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块礁石的所有权,而是想以此为领土基线,向外提出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要求。正是基于此考量,从1995年开始,韩国便以“科考”名义,在苏岩礁海域不断制造小动作。 2001年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在苏岩礁上兴建了所谓的“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这与日本在冲之鸟礁石上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想化礁为岛,并以此作为本国领土的基线。如何化韩日的此类伎俩,还要考验中方的外交智慧。
  
从近来的外交环境来看,中韩关系实属多事之秋。海上渔业纠纷、“脱北者”事件,再加上这次苏岩礁事件,一个紧接着一个。邻国之间出现外交纠纷本不足为奇,但问题是,韩国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强硬。比如,“脱北者”事件多年来一直都是存在的,但韩国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张扬。苏岩礁争端也同样如此,这次就连李明博总统都赤膊上阵,令人惊讶。
  
出现这样的局面,既与韩国日渐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也与近期韩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有关。由于韩国总统大选日益临近,李明博政府深知“尊重民意,姿态强硬”才能赢得选民支持的道理。正是基于此考量,韩国政府才在一些没必要扩大的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推进。韩国政府显然不应如此短视,而应明白只有以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两国争端,才符合自身利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