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崛起的强国”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吉原俊井(Toshi Yoshihara)博士和亚太问题研究教席约翰· 范布伦(John A. van Beuren)在美国众议院外事委员会听证会上演讲。

 

雷伯恩(Rayburn)众议院大厦2172号房

 

尊敬的主席女士和各位委员,感谢各位让我有机会分享自己对中国海洋战略及其对东海未来之影响。

 

依我看,中国最近在东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是对即将发生之事的一个先兆。北京的海上强国的计划和它所享有的巨大资源正为中国领导人和军事指挥官开辟了新的战略远景。随着远洋力量的扩充与能力的加强,北京完全可以制定个更有效且更难对付的机灵战略。虽然这样的战略尚未打乱东南亚海上政治,但很可能循序渐进,推进其更大的海上目标。

 

在针对该重要及具有时事性的主题展开讨论之前,我想先对作为中国海洋战略包括物质及知识方面的地理和力量等两大因素做出评价。首先,地理因素促使中国面向海洋,尤其是东海。这是一片充满纷争的是非之海,而中国就是造成该海域北边的自然边界的唯一强国。中国一些重要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尤其是珠江平原周围的均分布于东海(中国称南海)沿海一带。这一区域聚集易受攻击的经济中心、资源、海上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chokepoints)。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海是能源、商业和军事的交通运输要道。

 

其二,中国日益壮大的知识分子力量正在寻求接近海洋战略的更佳途径。近年来,我们亲眼目睹了由来自著名研究院和大学院校的分析师、学者和军队高级军官组成的中国军事—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因此,以海军与海岛为主题的历史、理论、战略、作战和战术等文章不断增多。其中,许多文章就中国海上力量的未来进行了严谨、忠实的讨论,显示了作者对该问题有很深的了解。他们都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其三,中国海军和海上力量建设的加强为北京提供了追逐其野心所必要的事件。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与规模超出西方的许多预测,推翻了中国海上力量薄弱这一乐观的结论。但是海上力量不仅指的是海军,而是一个赋予北京一系列选择手段的连续不断的进程。非海军和非军事的平台与体系是中国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署在陆地的远程和精确的攻击性武器可以对海上的事态产生影响,或许是决定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反舰弹道导弹—能够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机动性弹道导弹—只是中国武器库中的系列导弹之一,可以执行海上攻击任务。实际上,中国人民解放军(PLA)为拥有大量战斗机、轰炸机和巡航导弹而自豪。

 

中国海监执法力量的增加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今年春天,北京已派遣非军事船只前往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这意味着,连民用船只都可以组建海上民兵,为中国的海上目标服务。总之,北京拥有多样化的海上力量足以捍卫其海洋权利。

 

现在请让我谈谈中国迅速壮大的海上力量对地区各国所带来的挑战。由于这份证词之标题的关系,我将自己的分析限制在中国已经和正在用来对付区域内国家的战略之范围内,即依靠海上军事和非军事力量来达成其政治目的。这些战略巧妙地将作战能力与物理炫耀相结合,通过消磨对手的意志力来增加中国在旷日持久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的力量。

 

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倘若和平时期,中国和相对弱小的东南亚国家间出现海上危机,那么可以利用人民解放军的创新组合迫使其南部的邻居们就范。例如以上所提的反舰弹道导弹。若真像广告说的那样,那么弹道导弹完全可以弥补中国海上力量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岸上据点的火力支援范围将覆盖整个东海,既能减轻中国舰队的负担,又能时常向北京和平时期的利益挑战者施加压力。

 

在反舰弹道导弹的袒护下,即使只有少量战舰也照样能够对付弱小的对手。例如,东南亚国家的水面舰队基本上无法靠近中国在长沙海域的导弹快速攻击艇队。艇队的活动标志着中国迫使对手退出或服从北京意愿的决心。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炮舰外交很有可能再度重现。

 

运用非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中国动用海上非军事力量的能力今年早些时候在斯卡伯勒浅滩得到充分展现。与菲律宾在东海对峙的起因为受命保护中国专属济区的中国海监总队控制下的非军事船只。在海上领土争端中动用非海军资源体现出中国确保海上领土要求的十分精确及预谋已久的战略。特别是,它使美国和其他外部势力没有理由介入干预。

 

与此同时,动用非军事船只,北京则可以对东海其他主权声索方施加低度而持续的压力。不间断的巡逻可以发现其他沿海国家海监能力的弱点并考验他们的政治决心。此外,让冲突保持在较温和的程度,让中国能随时根据战略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所有手段都不管用,北京还可以把海军力量和陆上基地作为民用机构的后盾。不像其较弱的对手,在斯卡伯勒浅滩和长沙群岛这些地方,中国仅需通过威吓就可以使事态紧张升级。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在危机发生时仅靠海军的威胁就能让对手屈服。和平时期的海上巡逻本身并无大碍,但在海军舰队强大火力的支持下,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海军天平日益向中国有利的方向倾斜或许让东南亚国家在政策的选择上深受影响。因此,中国军队和非军事力量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加强了北京的战略影响力。

 

不时常进行的胁迫与恐吓行动或许不会产生沙场上获胜这样棉线或决定性的结果。永无止境的争吵或许真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利益。但是,持续僵局带来渐增影响可能会使对方消耗力量,而最终有利于中国实现其目标。如不发生真枪实弹的热战,中国的挑衅行为就会微不足道,不足以招致美国的军事干预。让冲突不越过升级门槛会增加中国的回旋余地,从而使其可以在考验美国的决心,而强化了自己的领土要求。

 

随着中国的推进与探索,当一些小国担心美国的决心会发生动摇的时候,区域内国家对华盛顿定会采取措施的期望就日益升高。对东南亚国家来讲,在美国直接出面干预的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与中国对抗确实是一种负担。中国使对方消磨的战略将逐渐侵蚀区域内各个国家的信心以及消磨其他主权声索方的抵抗意志。

 

但我所提使对方消磨的战略只是对今日中国海上力量的一个概述而已。也许中国目前所运用的逐步施压战术只是一个临时的权宜之计,让北京有更多时间发展海上力量及增强海上控制能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近期将在发展军事和非军事力量上继续投入人力和物力。

 

国防预算20年来几乎不间断的两位数增长使中国拥有足够的资源来作出应对台湾突发事件以外的不同选择。分析家已发现若干集结点的力量在不断增加。北京似乎打算向多个方向同时推动海军建设,对现有的舰船进行船体更换。

 

海上执法机构正在同时扩充人力和接受退役军舰。此外,中国造船厂正在大量制造最先进的舰艇。其中很多有能力在中国最偏远的海域进行持续巡逻,确保中国能在这些宣示主权的水域保持可见的存在。事实上,中国最先进的执法船——第84号海监船可是斯卡伯勒浅滩纠纷中的焦点。

 

无可否认,中国仍未具备把东海变成自己“内湖”的军事实力。几乎永久将其他主权声索国的海军赶出这些海域的海上控制,如果真是中国的目标,那么目前依然是它力所不能及的目标。

 

然而,在和平时期可能发生的不测而至于不招致美国海军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上力量哪怕只是略有增加,都有可能会使该地区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朝着有利于北京的方向发展。区域内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也启动了海军现代化项目,但很难赶上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遭到美国、日本或澳大利亚等强国的反对,即使是小规模的海军力量展示也足以让东南亚国家臣服,勉强接受北京的优先政策。这样,就算是勉强的,一样对地区秩序的基础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上述分析凸显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在与中国单打独斗时所身陷的困境。难怪,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指望美国充当对付中国发展的壁垒。他们认为,美国在亚洲海域的主宰地位将是对限制中国野心的至关重要的仲裁者。华盛顿多次公开地宣称亚洲海域与自身利害有关。欧巴马政府的重心转向或亚洲再平衡政策对区域国家起到了安抚的作用,使他们相信美国不会放弃其长久以来所扮演的平衡者角色。

 

幸好,美国还有时间实现双重利益最大化,并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中国要成为足以将美国赶出东海、欺压东南亚国家的海洋强国至少还需要10年。华盛顿可以在此期间采取措施,以确保该区域国家屈从于中国意愿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首先,华盛顿及其盟友应积极帮助东南亚国家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区域内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以应对中国的海上侵犯。美国将60年代设计的海岸警卫队快艇移交给菲律宾,这一步的前进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移交时间也很巧合:第一艘到达斯卡伯勒浅滩的菲律宾船只是其旗舰BRP Gregorio del Pilar,也正是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C Hamilton号。然而,落后的海军装备无法满足马尼拉的需求。需要更先进且有效的海军装备来对付中国的船舰。日本将提供12艘全新的先进巡逻艇给菲律宾,这一迹象表明外部势力也想推动地区权力格局的重塑。

 

其二,美国应鼓励整个地区共同努力跟踪了解中国的海上力量。例如,空中自动摄影系统几乎随时可向东海周边国家提供东海全景图片。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引申含义来讲,信息共享制度安排使亚洲海域变得更加透明,为巩固信心和防止地区冲突做出极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东京已为地区提供通信服务,即详细公开中国海军通过各国际海峡及其在日本海域附近的活动的报告。

 

其三,美国应拟定计划,使美军能够在友好或盟国的领土上迅速部署具备海上打击能力的部队,如反舰巡航导弹炮组系统。短时间内加强其在盟国的防御能力,不但可以安抚美国和平时期的盟国,而且还能增强美国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美国巩固军力为安抚区域内国家紧绷的神经以及振奋他们的反华决心做出贡献。美国应鼓励其友好国和盟国锤炼或加强自身的海上打击能力。

 

最后,美国海军应重新考虑其长期以来对公海海域的控制能力。冷战后多年的自由活动使美国海军相信控制海洋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见,美国海军最后一次遇到一个强大的对手是1944年在莱特湾(Leyte)。然而,随着中国进军海洋,更激烈的航海环境就摆在眼前。对早已习惯在无争议海域活动的舰队来讲,学会适应风险将是一个迫切的优先。

 

这些步骤将帮助区域内国家创建一个分层且相互关联的防御。作为前线国家,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中国的海上行为作出对应措施。沿海国家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公海利益的维护,同时鼓励各方参与集体行动。对北京方面的行为产生担忧的国家要是联手,那么能够阻止的可能性会更大,要不然,也可以对中国的行为作出快速反应。作为东南亚国家的战略支撑点,美国应向其提供低价的军事装备,这是一个积极的步骤,同时也是美国履行对该地区的承诺的有力证据。

 

中国为其在东海的独断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及要面临的风险将使北京的计算变得更加困难,中国领导人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另外,逼中国政府慎重考虑,或多或少可以阻止其在海上的强劲发展势头,使恢复地区平衡的远景变得光明,夺回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