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魁祸首?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与美国相似的狂热汽车文化,这种文化曾迫使美国对海外石油生产国投怀送抱。据国际能源署介绍,2000年至2010年,中国年均用于进口石油的资金为660亿美元。但该机构预测,2012年该数字将攀升至251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60%的石油消费。鉴于中国刚进入大规模购车时代,本月汽油价格大幅上调可能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影响有限。

中国汽车市场毕竟年轻,当前增势趋缓和北京控制通胀的关系更大,而非汽车需求锐减所致。即便汽车销量增速减慢,对汽车趋之若鹜的中国人今年仍有望购买2000万辆汽车。据美国权威汽车业评级公司杰迪保尔公司最近提供的数据,中国80%的购车者是首次购车,只有10%的购车者需要贷款。换言之,中国人拥有大量购车现金。此外,中国上调后的油价仍大大低于东京或柏林。

北京的决策者非常清楚过度依赖进口石油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但他们发现对此几乎束手无策,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车族同美国有车族一样,已对不太昂贵的燃料习以为常。过快提升油价将引发民众的强烈反对。而涨价过慢只会加深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使其在伊朗和长沙(越南文:Trường Sa, 中文:南沙, 英文:Spratlys - 译者)群岛等问题上更加头疼。

为减轻压力,中国政府正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电动汽车技术。然而电动汽车售价昂贵,再加上续航能力有限,其年销量仅维持在数千辆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通视有限公司本月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汽车需求总量有望增至每年3000万辆。即使油价仅以中等速度增长,届时中国每年用于进口石油的费用仍将超过5000亿美元。

这种对石油烦恼的依赖只会愈演愈烈。正如美国曾深刻体会的那样,上瘾通常会招惹麻烦。世界应为石油储藏丰富地区的冲突加剧做好准备。

相关报道:

港报:油价首“破8” 内地车主开车弃车两难

香港《文汇报》21日刊文说,内地汽柴油价20日起每吨大幅提高600元,其中“93号”汽油价首次“破8”,油价上涨压力大成京城车主讨论的热门话题。网上也热议应否不开车、少开车、不买车或者“拼车”。有人更担心,油价大幅上调,会形成新一轮通胀压力。

这是中国年内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且涨幅超出预期,为2009年6月以来最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及时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一方面能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促进资源节约;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国内的石油需求,对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油价的敏感人群已经扩散至收入水平较高层次的人。中央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教授20日算了一笔账:他本人经常往来于中央财经大学两个校区,往返80公里,按百公里12升油计算,耗油10升,加往返高速费20元,开车往返一趟,耗费成本近百元。

有人估算,随着北京曾大幅提高市内停车费用,目前京城车主每月的用车成本已超过2,000元大关,而去年北京居民人均收入约3.29万元,月均约2,700元,用车成本占到月均收入的大半。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说,油价上涨最终成本都由消费者埋单,对照收入,中国消费者就高油价承担的成本是欧美国家的5-6倍。

“由于现阶段内地城市的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居民热衷买车的现象还会持续。”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相信,虽然油价不断上涨,但相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居民对车的需求都不会减少。换句话说,虽然油价不停地上涨,但该买车的人还会买车。

他认为,面对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中国不能不上调成品油价,但政府应该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需要在“既反映能源成本,又回答普通居民诉求,又利于提升劳动者生产力增长”三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如政府上调油价,就要对普通消费者进行减税与补贴,如减掉 2元的燃油税,8块钱立即就变成了6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