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战略的核心有三点:第一,改变方针,集中力量——美国正式结束了奉行50 年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争原则,集中力量只打一场成规模的常规战争;第二,缩减规模,提升质量——美军整体将缩减规模,但是将提高军队质量,打造一 支“小、快、灵”的新型美军;第三,转移目标,剑指中国——美军将精简驻欧洲的军力,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建设,并将中国列为假想敌。

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全面解读美国转变军事战略的要旨,分析这套战略行程的原因,评估其实施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以便洞悉局势。鉴于这份报告仅仅是高级别的宏观纲领性文件,本文将结合奥巴马政府近两年来的战略调整,并结合对美国新财年国防预算的前瞻,对此进行解读。

一、解析美国新军事战略要点

1、改变方针集中力量

对全世界来说,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争原则已经长达50 年。1961 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将原来的“大打、打核战争”的战争原则改为“同时打赢两场半战争”,即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各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并在非洲或其他地方打一场小规模战争。这是“两场战争”战略的肇始。

在此后的50 年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因应美国自身的国力军力兴衰,要求美军同时打赢的战争数量先后调整为尼克松-里根时期的一场半、老布什时期的两场半、克林顿 -小布什时期的两场,但是实质并未发生变化。美军一直按着同时打赢两场左右战争的原则来指导各方面的军事准备,包括军事学说、编制、装备、部署等。具体 说,50 年来的共同点是:美军一直为多场战争进行准备;一直认为战争形态是大规模战争;一直强调战争的目标为“打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2011 年。

2012 年新年伊始公布的美国新军事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意识。首先,美国不再准备同时发动多场战争,而仅仅要求其军队具备打赢一场常规战争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在阿富汗打仗,就不会攻打伊朗;像小布什那样同时打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不符合新的军事战略。

其次,如今的美军不仅为大规模战争准备,也准备应对突发的战争和冲突。典型的例子是2011 年的利比亚战争,从事件乍起到美国参与出兵仅仅一个月时间,而真正的军事准备时间是按天乃至按小时计算的。再次,美军参战也不一定是为了“打赢”了。传统 上,打仗就是为了胜利,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则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这一传统,转而认为胜利仅仅是其中一个目标,战争的目标同样可以是“破 坏”或“威慑”。例如,此时美军三个航母编队在印度洋的游弋,其目标就是对伊朗实施威慑,而不一定意味着大规模战争。

因此,美国最终放弃了“两场战争”战略,转而追求只具备打赢一场战争的能力。

2、缩减规模提升质量

最高战争原则变了,美国的军队建设方略也将随之改变。本报告将这一变化概括为“小、快、灵”。

“小”,指的是美军整体规模缩减。新战略规定,未来十年内,美国可能将削减5000 亿~1 万亿美元的国防开支。据此,美军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裁军,裁撤人员的最高规模可能达到现有数量的十分之一。特别是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此次裁军中将首当其冲:预计在五年之内,美军将裁撤陆军2.7 万人和海军陆战队2万人。也有美国官员表示,未来十年,美国将削减10%~15%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规模,约合7~12 万人。虽然这些兵力相对于美军总兵力来说只是一个零头,但这将进一步削弱“陆军为大”的传统思想。这种数量上的改变将会进一步促进美军建军思想的转变。

此外,美国驻欧洲的军力将被大量裁撤。美国目前在欧洲总共部署兵力8 万多人。未来几年内,美军驻欧洲的兵力可能会大大缩减。不过,这些留守部队将是精兵强将。美国驻欧部队的主力将编成两个快速反应纵队,每个编队的兵力约为3000 至4000 名战斗人员,这两个快速纵队将是裁军后的精兵。冷战结束后,美军总兵力一直处于不断减少的总体态势——虽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曾打乱这一进程。不过,140 万人一直是一个“坎儿”——这被认为是美军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所需的最低兵力。现在,在新的军事学说的指导下,美军可能会将总兵力降至140 万人以下,腾出军费来更新装备、改变部署、提高战斗力。远期,美军总兵力可能将降至100 万人左右。正如《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报告中所言,未来的美军将是“小而精、机动灵活”的军队。

“快”,指的是美国今后的军事反应速度将进一步加快。2011 年,无论是利比亚战争的纯军事准备,还是针对伊朗的航母编队调动,其反应速度都是仅仅是几天时间;今后,这一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其战略目标是美国将具备在 几天乃至几小时内到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金融环境中追求“一剑封喉”。客观上,这将符合未来的反恐、干预地区冲突乃 至“金融战”对快速军事反应的需求。

“灵”,指的是美军的作战形态将更加“轻巧”。例如,未来美军将不再以追求地面占领作为主要作战构想,军事威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美国的军事反应将更加灵 活和多样化。美军未来将更加致力于网络战、弹道导弹防御和核威慑力量的建设,加强其战略威慑能力。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美军还将避免“大炮打蚊子”式的 消耗战,而是更多采取小规模行动和精准打击。2011 年5 月,美军小分队深入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就是这种“灵巧作战”的典型战例。此外,美国军方将逐渐停止F-22 等高端机型的采购,而将着力发展F-35 等多功能战机和远距离无人机,这是美军“轻型化”在装备方面的体现。

总之,我们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那支装甲铁流,将不再是未来美军的形态。新的美军将是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3、转移目标 剑指中国

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另一大变化是地域与假想敌之变。美军将减少欧洲的部署,将重心转移到亚太。这也意味着,美军目前的九大司令部中,太平洋司令部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升。

此外,美国还明确将中国视为假想敌——此前,美国仅仅将伊朗视为假想敌,仅仅称中国俄罗斯为“战略对手”。虽然美国从未停止过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但是新战略白纸黑字地将中国从“战略对手”“升级”为“假想敌”,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的担忧。

为了这一天,美国其实已经准备了多时。早在奥巴马胜选之初,他就自称将是美国的“太平洋总统”。从2009 年夏开始,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就多次高调地提出“重返亚洲”的口号,并且也采取了实际行动,最突出的就是高调介入东海(越南文:Biển Đông,中文:南海,英文: South China Sea- 译者)问题,试图拉拢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 的一些亚洲国家。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利用乃至制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从而重返亚洲;而美国的介入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紧张关系,巩固美 国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存在——这是一个对美国来说的良性循环,对中国来说的恶性循环。

在军事方面,美国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例如,美国利用“天安舰”事件等突发事件,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美国也与其宿敌越南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据此,很多媒体将此次美国战略之变单纯地解读为“针对中国”。事实上,如此狭隘地理解美国最高战略,忽视了美国作为一个全球霸权的视野。美国新战略有针对中国的意思不假,但绝不仅限于此。它是包含军事与政治外交在内的全盘长期战略,中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已。

美国亚太地区的舰上作战人员,包括舰载机飞行员等,全部归属海军序列。

目前,将中国列入美国的假想敌,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美国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还没有调整加强的迹象。而调整本身也需要较长时间。这决定了未来一年乃至今 后的一段时期,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对抗。不过,美国向亚太转移军事力量,确已成为美国新战略的题中之义。我们不得不冷静观察,谨慎应对。

任何宏观层面的战略,都需要特定的军事理论、军队编成和作战计划等支撑,才能形成可供具体实施的一整套操作体系。而针对中国,“空海一体战”就是支撑美国 新军事战略的一套军事理论。尽管该理论还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一旦实施势必将进一步打破美国传统上的各军兵种之间的界限,因此短期内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 但是,作为与美国新军事战略配套的具体方案,它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4、西太平洋-印度洋弧形地带

除了美国高调“重返东亚”所带来的美国军事部署上的改变外,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另一大新意是,它将有可能导致美国军事指挥体系的改变。正如《维持美国全球领 导地位》所言,“美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与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地区和南亚的‘弧形地带’有着无法摆脱的联系”。具体说,美国的亚太概念从原来的亚 太-西太平洋转变为西太平洋-印度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新军事战略中的亚太战略可以称为“西太平洋-印度洋战略”。

这个新的战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美国能够同时制衡两大安全挑战,即中国伊朗。这与美国同时将中国和伊朗列为假想敌是一致的。而另一个目的是,此举将制 衡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围绕瓜达尔港的合作,以及未来中国海军深入印度洋的能力,都使得美国非常 担忧。美国加快印度洋的部署,也正是未雨绸缪之举。

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是东北亚,特别是在日本韩国的驻军。而在西太平洋南部,除菲律宾外,没有军事基地和长期驻军,而菲律宾驻军也是时多 时少,甚至出现过菲律宾苏比克美军基地被封锁的情况。而在印度洋,美国的军事力量更少,而且缺乏永久性军事基地。随着战区概念的变化,美国将逐渐加强“南 线”的军事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方向,美国已经在考虑将“第二岛链”作为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群。在印度洋方向,美军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亚岛拥 有军事基地;在马六甲海峡,美军获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靠港权。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二、美国转变军事战略的原因

1、美国陷入两场战争泥潭需要精简兵力

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是建立在小布什留下的摊子之上的。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特别是变“两场战争”战略为“一场战争”战略,首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旷日持久,变成海外美军的泥潭,使得小布什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难以为继。

冷战时期,美国一贯强调“遏制”和“威慑”战略,即尽量阻遏威胁源、采取震慑行动、在威胁明确后才进行军事行动。虽然威胁源头由美国主观确定,而且很多“遏制行动”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乃至实际上就是侵略战争,但是毕竟都是后发制人的战略。

而小布什上台后,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即“美国必须向‘恐怖分子和暴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在威胁尚未形成以前就就将其消除”。在这个战略的指导 下,美国不仅将阿富汗战争扩大为推翻塔利班政权的战争,而且不待阿富汗战事结束,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形成了同时打两场战争的局面。其实,早在2001 年9 月,五角大楼《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就将以往的防务战略的“基于威胁的方式”向“基于能力的方式”转变定位为核心内容。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主持了美 国军事存在的全球重组,其核心就是减少在海外的驻军,强化高科技兵器的开发。不过,后来的事情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美军规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随着两场战 争的开展和深化不断扩大。此外,美国还力图借两场战争东风,在中亚广泛建立军事基地,排挤俄罗斯在此地区的传统势力,并从侧翼“包抄”中国,将中亚打造成 横亘在中、俄之间的楔子。

在“先发制人”战略指导下,美国海外基地和驻军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东和中亚。根据美国国防部资料,截止到2011 年9 月,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驻军分别为9.2 万和10.9 万。

然而,美国的大中东战略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并且并未完全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伊拉克的8 年时间共阵亡约4500 人,据奥巴马本人称直接花费超过1 万亿美元,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更是称总花费将达3 万亿美元。而美国在阿富汗战场10 年中共阵亡约1800 人,据五角大楼估算总花费共计3232 亿美元。

巨大的代价,给推翻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功绩蒙上阴影。而美国的中亚战略,则可以以失败来形容。十年来,美国借“9-11”事件东风,在乌兹 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了军事基地,试图以此将中亚纳入其势力范围,同时威胁中、俄的战略后方。但是,美国在其他中亚国家设立军事基地的企图都遭遇了 挫折;乌、吉两国也对美国心存忌惮,对美国在该国设立军事基地持防范乃至限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都进一步密切。十年来,上海 合作组织稳步发展,成为中、俄和中亚国家关系中的一个稳定器。美国在中亚的动作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自2001 年以来,美国的国防预算从3040 亿美元猛增到2008 年的6160 亿美元。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深陷经济衰退,联邦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突破了历史纪录,分别达到1.4 万亿和近15 万亿美元。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军队也将被缩减。这逼迫战略高层必须要在中东与亚太、保量与保质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美国在新军事战略中明确宣布,已经开始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负责任地撤退”。这标志着美国从最高战略层面上试图从中东撤出,将重心转向亚太,特别是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弧形地带”。

2、美国降低对中东的石油依赖行动余地增大

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2011 年7 月4 日《战略观察》10 期《美国海外石油的战略收缩》报告,美国的石油供应已经向本土和西半球收缩。从2007 年开始,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进口石油总量每年减少100 万桶。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一半以上来自西半球,对中东的依赖仅为17%左右。美国在能源上依赖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报告分析认为,未来,随着美国在巴西、西非等地的石油开采和石油进口增加,加上美国国内的页岩气等资源的开发加速,美国对中东的石油依赖将会进一步降低。

尽管我们认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多样的,不仅是石油利益;但是,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减少,确实使得美国的战略利益可以从中东部分收缩。用小布什的话说,就是美国的中东战略将不受阿拉伯产油国的“绑架”。美国今后在中东的行动余地将增大;驻军的需要也就相应地减少。

3、中国在亚太影响力不断扩大威胁美国地位

美国之所以将军事战略重心指向亚太,这是因为亚太的快速发展引起美国的关注。在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十年,美国因投身反恐、关注中东,而错失了分享亚太发展 红利的良机。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历了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占全球增长的70%。特别是东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十年里,中国成为了 亚太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在经济上,亚太地区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在政治关系方面,中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在过去十年里有了显着改善。以东盟系列峰会和“10+1”为标志的地区经济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地区各国的经济 关系的发展,还促进了政治关系的改善。中日韩领导人的定期会晤机制则加强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合作机制。美日、美韩同盟都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因此,美 国此次战略重心转移,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分享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另一个意图则是遏制中国在亚太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也有一定的军事基础作为保障。近几年,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步完成了常规威慑力量的部署,60%的海军兵力和最先进的作战飞机都已云集 在这一地区,这为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军事基础。今后,根据新军事战略,这种调整还将继续,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地位将名副其实。

事实上,自从2010 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重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的目标和“国内建设、海外塑造”的战略途径之后,美国在全球战略部署调整中明显地加强了对亚太地 区的战略投入,而切入点就是把地区安全形势搅动成为一种“乱局”状态,造成和放大地区各国对“中国威胁”的恐慌,这样美国就可以“应邀”“重返亚洲”。

自从美国2009 年开始高调“重返亚洲”之后,各种危及地区安全的事件接踵而来,地区动荡此起彼伏。2010 年以来,美国成功地利用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阻止了日本的离心,强化了韩国对美国的防务依赖,同时又高调介入东海争端,拉拢菲律宾越南等国共同对抗中国。这些举动已经为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奠定了外交基础。

三、美国新财年国防预算印证战略调整

2012 年2 月,美国即将公布新一年度(2013 财年)国防预算。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美国军事预算将逐渐削减,并且进入一个下行期,为期至少五年。这表明,美军已经开始执行缩减规模的新战略。

分析美国新一年度军事预算的要点如下:

第一,预算规模整体下降。2013 财年(即2012--2013 年),美国国防预算规模预计将为约6150 亿美元,从峰值上下降了700 多亿美元。美国国防预算在2010财年达到创纪录的6910 亿美元,随后在2011 财年仍然保持了6870 亿美元的规模。在2012 财年,预算整体规模开始收缩,2013 财年则将继续下调趋势。根据美国国会2011 年《预算控制法案》的要求,美国军事预算将在五年内共计削减约2600 亿美元,十年内共计削减约5000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国军事预算下调的步伐不仅要继续,而且目前的下调速度还不够,还要加速。预算的调整,印证了美军战略收缩的总态势。

8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注:该图将台湾标为不同于大陆的颜色;未将我国领土藏南划归中国疆域;将我国领土阿克赛钦标注为“争议领土”。

第二,预算下降部分主要来自从海外战场撤军。预算下调意味着美国要裁减军队。不过,裁军也是有保有压,主次分明。2013 财年比上一年度总预算减少320 亿美元,其中海外军事行动经费就从1150 亿美元降到了880 亿美元,降低了270 亿美元。

目前,海外行动经费仅为2009 年时峰值的一半左右。五年后,海外经费将进一步降至450 亿美元左右。而这个经费不仅远远抵不上两场战争的开销,甚至不足以发动一场现有条件下的战争。这说明了两点:美军将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信条;不仅如此,美军将提高战争效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少的金钱,打赢一场未来战争。

第三,美军并未放松基地建设。美军花在基地上的预算,剔除通货膨胀或美元贬值因素,将在未来5~10 年内持平。而名义经费还将呈微幅上涨态势。背后的逻辑是:美军将在缩减海外用兵的同时,加大重点区域的基地建设,以利于发动快速突击。

军事基地的建设也是有侧重点的。美国在欧洲的基地将有所缩减;在中东的基地目前还是未知数,这取决于中东未来的政治局势,也取决于美国军方是否百分之百地 执行最高战略;而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军事基地将得到大大加强——澳大利亚是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战略后方,而新加坡则是连接亚太与印度洋的桥梁。从美国 的军事预算中可以看出,美国将在具体层面贯彻执行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意图。

2013 财年军事预算将与美军的军事优先方向相吻合。具体说,美军未来将“重新平衡”亚太与中东两个战区,同时支持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核心盟友和合作伙伴。而“重 新平衡”可以有三点解读:一是从中东收缩兵力,将重点转向亚太——这是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二是将亚太与中东视为一体,以新加坡的基地和马六甲 海峡为“杠铃”,同时“提起”亚太和中东——这也和美国新军事战略相吻合;三是保留根据形势随时调整的空间,在白宫面前,保留军方在实际执行中的自主权。

美国将保持在高新技术的投资,遏制“反介入”威胁——后者针对的对象包括中国。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技术与应用,将是未来美军的核心竞争力。因应美 国新军事战略对改变军事结构的要求,未来美军将建设成一支具有“小、快、灵”风格的新型军队。为了执行这一战略要求,新预算在武器装备上的重点将放在提升 投射能力方面。与此同时,美军将裁减大量过时的传统军备,比如大型水面舰艇等。

具体说,包括投资新型远程轰炸机,提升其续航能力,以加大攻击范围;改装“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以装载更多巡航导弹,执行战役乃至战略任务;提升海军 和空军的雷达系统,并加强海、空军的协同作战;改善空-空和空-地导弹性能;淘汰C-130“大力神”运输机(至少先淘汰其旧型号),发展C-27J 中运量新型运输机,以完成快速投射,此外,军方还一直念念不忘发展曾被国会否决的无人机计划。

总之,美国新军事预算是对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具体执行,二者一脉相承。他们共同反映了美军的未来:整体规模将缩减,但拥有更完善、以利于投射兵力的海外基 地;笨重的过时装备将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更快速的新型装备;美军将抛弃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种耗时费力的传统战争,力图提高军事效率, 以最少代价打赢未来战争。

四、美军新战略的致命缺陷

本报告认为,此次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不失为其在战略层面上的高明之举。美国最高政治和军事当局正确认识到了当今时代的形势,正确认识到了美国实力的相对衰 减,也正确认识到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崛起态势,从战略高度确认了“太平洋世纪”的到来。这份新军事战略正是对这些变化的应对,其终极目标是延缓美国衰 落的速度,为中国的崛起设置障碍,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从而尽可能延长美国的全球霸权。

然而,应当认识到,美国这份新战略也是经过内部反复折冲之后的产物,反应的是新旧势力的妥协。这份战略有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具体地说,美国新军事战略至少有以下几点“命门”。

其一,亚太与中东,到底哪个是新战略的重心。虽然这份新战略的“亮点”似乎是将军事重心转移至亚太,乃至“靶心对准中国”,但是在该战略报告的其他部分仍 然提到“大中东地区仍然是关注重点”。此外,报告还提到美国要加强在非洲的军事存在,以限制中国在非洲越来越大的发展。那么,重点到底在哪里,东亚、中东 还是非洲?

地域矛盾的背后,也反映了美国国内石油利益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的传统矛盾。而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绝不仅是石油利益,更重要的还有战略利益。事实上,虽然美国 已经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但由于中东地区的重要性,美国实际上是“欲罢不能”。加上目前阿拉伯政治风暴尚未结束,伊拉克安全形势仍然糟糕,恐怖主义势力难 言覆灭,伊朗核问题又愈演愈烈,美国很难真正从中东脱身。此时美军派了三个航母编队游弋印度洋就是明证。而以色列在中东一贯自行其是,也难保以色列的激进 行为会再次将美国拉下水。美国军队能否真正离开中东、转移至亚太,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其二,美国能否顺利完成军事变革,还是未知数。一方面,美军要缩减规模、提升装备,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军内部的保守派与外部的军火利益集 团仍然是美国军事变革的阻碍。这份纸面上的战略能否变为现实,还要看美军内部的变革派与保守派,以及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之间如何斗法。

其三,美国制约中国之举,触发了美国军事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从商业上讲,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不仅在单纯的商业利益上,而且在更 高层次的经济乃至战略层面上,中国和美国都建立了若干合作与对话机制,处理的不仅是双边的经贸投资关系,而且涉及全球治理的问题。可以说,虽然还存在着诸 多问题,但中美经济关系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美国现在似乎想玩一种“桌上握手、桌下踹脚”的游戏,在商业上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在军事上限制乃 至围堵中国。这种权力游戏无疑将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挑战。

对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中国应当认真观察、冷静应对,其重点应当放在美军做了什么,而不在其战略报告说了什么。中国应吸取苏联盲目在非洲扩张的前车之鉴, 不为战略对手的引诱所惑而落入窠臼。笔者仍然认为,虽然遏制中国崛起是美国冷战后的一贯目标,但美国目前的举动到底是“实招”还是“虚招”尚不明朗。对美 国将我国列为“假想敌”,我们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主权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在美国的诱使下出错招。

鉴于这份新战略目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未来美国如何执行这一新战略,才是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