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在东海问题上所存在分歧而导致失败对未来东盟外交中心角色以及东盟背后进行管理大多数重要问题的能力引起了疑问。

 

然而在一个星期内,这一失败或者说是外交挫折会随着人们对此如何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正。

 

作为东盟创始成员国之一的印度尼西亚同时也是一个宣称以东盟作为本国对外政策基石的唯一国家并认识到有必要对恢复东盟之间团结及凝聚力的责任。

 

印度尼西亚外长马蒂·纳塔莱加瓦(Marty Natalegawa)立即着手展开那些他所谓的“三十六小时的努力,穿梭外交,电话访问及工作”以使东盟就东海问题达成共同立场的目的。

 

这一外交努力已获得了回应,东盟所有成员国通过马蒂·纳塔莱加瓦外长就题为《有关东海问题的东盟共同立场》六项原则的提出表示一致支持。

 

虽然六项原则主要着重重申东盟对该问题的长期性立场但是上述协议将会使东盟返回了共识道路。

 

在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感受到第四十五届外交部长会议遭遇挫折的影响力的同时,东盟现在就具备了强烈理由以向前推进。

 

东盟需要证实有关东海问题六项原则不是当作表面上外交或者是某种像烟雾似的以掩盖东盟之前的失败。

 

东盟需要立可以达到马蒂·纳塔莱加瓦外长之前所进行穿梭外交活动的最重要目标,具体就是对东海潜在冲突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的确,六项原则其中的一项就是呼吁东盟《早日达成东海各方行为准则》。关系到这个原则有以下两项主要内容:

 

其一、东盟就《东海各方行为准则》基本要素达成了共识,为和中国进行下一步讨论及谈判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二、中国本身在马蒂·纳塔莱加瓦外长提出创见之后已重申着北京“愿意和东盟就达成《东海各方行为准则》问题进行磋商”。


为了能够向前推进,东盟和中国需要早日开始谈判进程。除了过去几个月所发生一系列紧张局势之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已出现了针对问题的军事规模,如果尚未得到妥当处理将会促使该区域内的海上形势更加复杂。

 

例如,面对它方肯定对东海拥有主权这一举动做出反应时,中国就宣称即将在黄沙群岛上设立一个军事驻军站。

 

因此,东盟和中国尽早开始就《东海各方行为准则》的进程进行商讨为双方带来利益。对东盟来说,和中国进行正式商讨即将恢复国际社会对东盟和本区域强大邻国之间在东海争议管理问题上紧密配合能力的希望及信任。

 

早日开始这个进程也将恢复东盟本身作为对该区域秩序所管理资格的信任,同时证实了东盟成为中心外交角色仍然是该区域之间关系的至关重要因素。

 

对中国来说,和东盟各国就《东海各方行为准则》所进行的正式商讨将有助于消除对北京不仅就东盟而且还涵盖东海以及整个亚太等地区的意图的疑问。

 

但是《东海各方行为准则》将于今年十一月完成的这种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 东盟和中国不需要急于正式签署这样的协议。

 

如同印度尼西亚所提出的意见,东海各方行为准则需要具备着现实性而不只是一个单纯就各类原则的联合声明。

 

东海各方行为准则应该起着相当于一个具体机制的作用来预防冲突以及管理危机。短期内,如同马蒂·纳塔莱加瓦外长所说的,《东海各方行为准则》应该相当于一个“交通标志牌”来规定各方在海上的行为。东盟和中国应该付出至少一年时间来设立草案以能够具备着这样切实有用的资料。为了确保连续性以及集中性,东盟也许将会设立各方之间的“纽带”以配合实施进程。例如东盟可以指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担任该任务。实际上不对东海宣布拥有主权要求的这两个国家将会为该进程带来某种“中立性”程度。

 

来自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简称CSIS) 执行主任之职的李哲苏克玛(Rizal Sukma)在《雅加达邮报》 (The Jakarta Post )上登载的文章 。